幾乎同一時間得知全球最美20之一的蔦屋書店和一周只賣一本書的森岡書店,沒有任何猶豫就跑去膜拜了,時間大約在2021年的11月。
蔦屋書店就是那個TSUTAYA?真不敢相信,出租DVD、CD,那是多久以前的古董事了,換成漢字名字后,果然洋氣多了??墒且廊缓茈y把如此高大上的書店和原來那個藍色布袋(借放DVD的專用布袋)聯系在一起。一定要去看個究竟。


整個白色外墻都是用字母T構成的,不注意還發現不了,因為太密集了,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視覺停留。盡管后來知道里面并不是特別大,但剛開始還是被這個好多入口的建筑群嚇了一跳。先在外圍繞了一圈后,才找了一個沿街的門跨了進去。
環境舒適、布局人性化、文創周邊精美、燈光處理恰到好處...講真,這些吸引不了我,好歹也是見過世面的小姐姐,臺灣大大小小的誠品也去了個遍,那全球最美20之一的書店,到底勝在哪里呢。我來來回回走了又走,最后還是回到最根本的書上面。發現無論是書架還是擺臺,陳列方式非常用心,而且想必一定是做到了持之以恒,因為細節打敗一切,一絲一毫的怠慢都會造成差之千里的不同效果。


高低錯落、參差不齊,形狀各異、厚薄不均......加上燈光的指引,仿佛就會被帶領著去拿下某一本書,翻開,帶它去結賬、領回去供起來...這有點夸張,開玩笑,好歹也是一個理性消費者,很清楚自己的所求。但一本書如果總能被看到,然后被拿下來翻翻,距離被帶回家也就不遠了。不過這里漂亮的書都好新啊,怪不得都說不是靠賣書賺錢的。
特別是日本這種強迫癥嚴重的民族,小說基本只有文庫本和單行本兩個尺寸,死板的書架才應該是常態,而擺放在這里的書都是鮮活的。只是都好新。



我就不信了,死板的書都跑去哪里了??窗?,終于還是被我找到了。請看下圖。

都已經出到文庫了,基本上不會是什么最新的書了(當然也有例外,東野圭吾就出過直接文庫版新書的)。 都已經知道再花哨也擺不出什么名堂,索性老老實實推到底整齊放一排。
研究過書之后,就是文創周邊了,其實沒有太大的吸引,因為日本的可選性太多,選擇太多約等于沒有選擇。我也實在拍不出什么照片。隨便來兩張吧。


最后里面還有一個配合蔦屋氛圍的全家。


這個ファミマ是要和ツタヤ押韻嘛?記得當時好像是第一次看到用假名寫的全家。
說完蔦屋書店后,快速講講一人書店,記得走了很久,走到了天荒地老,才找到的一家小的不得了書店。據說每周還有一天是店休日,店主要嚴選下禮拜賣哪本書。
到這里純屬打卡,遠遠在對街按下快門留念,進門就算了,生怕沒辦法裝模作樣挑三揀四,畢竟只有一本書。

之后,還是好奇心使然,又跑去臺北看了一家蔦屋書店,這是后話。和東京其他的蔦屋一樣,泛善可陳。今年,2021年的上海已經有了兩家蔦屋書店,疫情期間無處可去,就跑去了上生新所。建筑群挺漂亮,特別是照片右下角那個紅色消防栓(我是認真的)。
